游客发表
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中,体现感性欲求的命,常被视为在外者或在天者,与之相关的命非人所能左右。
缪公亟见于子思,曰:‘古千乘之国以友士,何如?子思不悦,曰:‘古之人有言曰:事之云乎?岂曰:友之云乎?子思之不悦也,岂不曰:‘以位,则子,君也。(《孟子·万章下》)圣包含智在内,而智并非究极理想的人格。
思孟以圣人闻而独知契会天道,凸显了道的根源性和超越性的意义。孔子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(《礼记·中庸》),又自称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好古敏以求之者(《论语·述而》)。可见,孔子终生求道,以达道为其最高的目标。不过,先知巫觋式地对越神灵上帝,缺乏自身公共性和客观化的环节,易陷于偶发性的出神状态与纯粹内在性的神秘境域,而趋于非理性的狂热,甚至导致邪教的产生。司马迁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,孟子亦以私淑诸人的孔子之徒自许,可见其学行与孔、曾、思的内在关联性。
3 释文据李零:《郭店楚简校读记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2年,第79页。孟子继孔子集圣学为一体之学统建构,不仅是学的接续,更是一种道义的担当。明明德是把德中明的部分弘扬扩充起来,所以这句话暗含着德中也有不明不善的东西。
著有《寂寞圣哲》《论语新读》《天纵圣贤》《说孔子》等。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而且,孔子给我们的人生依据,是自我的道、德、仁、艺,并没有像西方人想象的那样,屈从和依赖于世俗权力。这就是苗而秀,秀而实。
这个说得更大了,是把格物致知的知由良知扩充到知识了。知天,认知天命的存在,认知我们每个人天赋的使命。
第二层,由尽其心进入存其心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是故知命者,不立乎岩墙之下。所以,知性就是明性,明心而后见性,见出性之善者、明者。
它没有宗教信仰的神秘,却有安身立命的自觉自尊,并且特别有诗意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孔子的这十二个字,就是我们中国人自有的信仰体系,是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依据。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这个知,不仅是认知,更是认同。
人生不就追求一个立字吗? 四 上述四个关键词:心、性、天、命——是我们的信仰,是我们的自由,也是我们生命的圆融。我们的自由——中华文化给予我们中国人的这个信仰,让我们可以不依靠宗教之神的外在的拯救,尽己心,存己心,知己性,养己性,知己天,事己天。
所以这个命,既是我们自身的命,是我们的本体,又是我们的功能。我明了自家的心了,知了自家的性了,事了自家的天了。
怎么信自己?尽心、知性、知天,存心、养性、事天。怎么事?孟子讲:由仁义行,非行仁义也。人在这个世上,总有使命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,就是说,人性中有非人也的东西。进入专题: 孟子 心性论 。若只说明德,则是把人德发扬出来就行了。
孔子说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(《四书集注》) 人生在世,无论长寿还是短命,无论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化,始终保持自己的心性不变。
虽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没有至高无上的神,没有神作为人的精神支柱,但中国人内心也有自己非常强烈的主体意识。《大学》讲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为什么是明明德而不是明德?因为德中也有不明的东西、不善的东西。
同样,人心之大,犹如宇宙,尽心也是一个极限境界,人的一生穷尽努力,也永无止境。恰恰相反,至少在元代之前,中国成了四方仰慕的礼仪之邦,国人生活中的文化与文明,是彬彬之盛。
从本体讲,我们自己的命,我们必欲使之圆满。中华文化的核心是自由。如此,则尽心也是尽人(他人)之性,尽物(万物)之性,盖因万物之理皆备于吾心。所以,心、性和天这三个字,实际上是统一的,是一个道理,只是我们进入的时候,有一个次序,先从心进去,再了解性,最后知道:心如此,性如此,那么天赋予我们如此的心,天赋予我们如此的性,就是天赋予我们承担如此的命。
一个是天赋予我人的命,天命。心即性,性即天,天即命,它们是可以互训的。
没有烦恼,怎么有菩提?没有烦恼,如何修养?有闲有钱,喝茶焚香,不是修身养性。(本文根据作者在花时间读书社讲《孟子》的录音整理而成) 鲍鹏山,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。
然舍生取义桎梏死者,恰是正命。就是达则兼善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。
孟子说: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(《尚书·大禹谟》),了解内心中的善,发见内心中的幽微之处,便是尽其心。我们生命的圆融——心、性、天、命,它是一个圆形的结构,而不是线性结构。身、家、乡、邦、天下,都是修道之场所而已,不是修道的目的,而是修道的场所和路径。
赋予我们心、赋予我们性,就是赋予我们命。顺受其正就是顺受其命,知道自己命该如此,知其不可而为之,就是顺受其命。
心里总是怀着礼义的念头,居仁由义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。
人心有无限的空间有待探索。尽其心,然后能知其性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